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296章 恶人,就由娘来做吧 (第2/2页)
得先皇刘邦信任的陈平而言,‘太子不类父’,是绝对意义上的客观事实! 对于仁弱的刘盈,非但先皇刘邦不放心,彼时的皇后、如今的太后吕雉不放心,就连萧何、王陵这样的元勋功侯,也同样心有不安! 只不过,比起刘邦大咧咧的‘不放心就换太子’,身为刘盈生母的吕雉,采取的是‘再差也是我儿子,谁动我儿我弄谁’的态度。 至于朝臣百官、元勋功侯,也只有萧何、王陵等撩撩几人,抱有‘差也是嫡长子,只好以后慢慢教’的态度; 除了这几人,元勋公卿中的其他人,对此则是乐见其成。 ——君权暗弱,对社稷、宗庙是坏事,但对臣子而言,根本没什么不好! 这就好比后世,一个敦厚老实好欺负的班主任,即便其业务能力有待商榷,甚至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却也必然能得到学子们的交口称赞! 至于原因,也不过是人类深藏于基因中的惰性,使得宽松的管理制度、更有‘人情味’的管理者,普遍都会更受欢迎。 至于这种松散的管理制度、更具‘人情味’的管理者所造成的弊端,则只能从理性的角度发现; 从感性的角度上而言,无论是一个好欺负的班主任,还是一个好说话的少年皇帝,都必然是令人欣喜若狂的选择。 所以陈平万分笃定:如果刘盈真的曾替刘如意说情,那最着急的,必然是望子成龙,又恨其不争的吕雉! ——要知道刘如意,可是曾动摇刘盈储位,差一点就让整个吕氏,都成为自己登基路上的垫脚石! 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哪怕刘盈怀有那么一丝一毫源于本能的仁慈,都必然会让吕雉雷霆震怒!!! 而现在,吕雉非但没有恼怒,反倒是面带自嘲的跟陈平说:就算我是个暴脾气,也不至于因为我儿子为兄弟求情,就因此发火的地步? 如果不是陈平耳朵出了问题,或者是吕雉脑子出了问题的话,那这件事,就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天子刘盈,压根就没为刘如意求情! 可是······ “陛下之脾性,何时得如此大变?” “若未代赵王求情,陛下又以何言,以劝太后暂息杀念?” 一时间,陈平只陷入无边的疑惑之中,甚至都没发现御阶上的吕雉,此刻正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好整以暇的注视着自己。 “嘿······” “果然······” “臣下越聪明,就越不可尽信······” 如是想着,吕雉只稍抬起头,自殿门的方向,遥望向依稀可见轮廓,正高高耸立于的未央宫中的宣室殿。 “吾儿······” “嗯······” 会心一笑,吕雉便又自顾自笑着一摇头,重新望向陈平时,脸上便再度挂上平日里那抹古井无波,又尽显雍容的和蔼笑意。 “曲逆侯不必多虑~” “召卿入宫,非吾欲策问,乃有要事,欲遣卿亲为。” 轻声一语,自是惹得陈平赶忙一拱手,就见吕雉缓缓站起身,望向陈平的目光中,更是隐隐带上了一抹深意。 “一者,卿出宫之后,当往未央宫,传吾口谕。” “——赵王密谋叛逆,然皇帝目无国法,但枉顾律法,更代赵王求情于吾面。” “故令:依刘氏之宗法,禁皇帝于未央,日夜习读《汉律》足三月;待皇帝知己之过,再除此禁·······” 意味深长的道出此语,吕雉不忘深深注视向陈平目光深处,又怪异一笑。 “此事,关乎皇帝威严,‘万万’不可为外人知。” “吾信曲逆侯,方以此事相托。” “曲逆侯,可万莫‘辜负’吾之信重才是······” 听闻吕雉这番信息量庞大的话语,陈平只惊慌失措的赶忙低下头,表示自己明白。 就见吕雉继续道:“其二。” “赵王密谋叛逆,吾已遣建成侯率南军禁卒,往缚赵王。” “只适才,宫外似有宵小谣传:皇帝枉顾吾之诏谕,亲往而携赵王走,藏身于未央。” “故吾欲使曲逆侯亲往,以探明赵王,此刻可还尚在府中?” 说着,吕雉不忘善意的‘提醒’道:“依吾之意,建成侯公忠体国,若又此变,当会立禀于吾知。” “且皇帝自幼仁孝,当不至枉顾吾之诏谕,携赵王而藏身未央之理······” 闻言,陈平稍一思虑,便又一点头:“臣,谨遵太后诏谕······” “其三。” “待前二事罢,曲逆侯便乔装而出,往请留侯。” 1 不同于方才,道出前两条时的意味深长,道出这第三条时,吕雉的语调中,已尽是不容置疑的强势。 “务告留侯:乔装暗行,趁夜入宫,万不可使二人知留侯所踪!” 听出吕雉语调中的强势,明白过来吕雉没有在说反话,陈平终是直起身,神情满是严峻的一拱手。 “臣,必不负太后重托!” 言罢,陈平便规规矩矩与吕雉拜别,旋即神情阴郁的退出了长信殿。 看着陈平离去的背影,吕雉却再度循着殿门,望向那依稀可见的未央宫宣室殿,嘴角之上,已尽是欣慰的笑容。 “但吾儿知为母之虑·······” “呵······” “便吾为恶人,又何妨?” 神情满是温和的发出一声呢喃,吕雉终还是缓缓坐回了御榻之上,重新拿起了面前的卷宗。 1 而今日之事,也在后世太史公的笔下,留下了一段精彩纷呈的记载。 ——汉十二年夏六月,赵王反长安; 高后闻而大怒,遣兵捉拿,然太宗皇帝念手足情谊,暗往而携赵王走,藏未央宫。 知太宗皇帝之意,建成、曲逆皆谎报高后:王于府中。 秋八月,太宗皇帝再入长乐,以手足之情言于高后,高后感太宗之仁,泣曰:皇帝为天下王,不独为我子。 秋九月,太宗皇帝颁太祖遗诏:迁赵王刘如意为淮南王,计相北平侯张苍、赵相汾阴侯周昌各为左右相,另曲逆侯陈平为王太傅。 又赵王先反长安,高后恐其复反,故使郦侯吕台为淮南中尉,尽掌淮南兵。 得北平侯、汾阴侯各为相,又得曲逆傅教左右,更无再反之兵,淮南王日夜笙歌,再无大志; 太宗皇帝十九年,王薨六安,谥曰:厉。——《史记·淮南厉王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