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参商移(上) (第3/6页)
。 奇异的触感让年轻人条件反射地缩了缩脖子,刘博兼紧张地支起上身:“疼?” “有点痒,不疼。”伍秀泉笑着把他重新拉近,在他脸上啄。 刘博兼望着年轻人,然后用手仔细地抚摸他。 他想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他想记住年轻人的眉毛。善良的眼睛。柔软的唇和唇边的伤口。胸口。胸口往下突出的肋骨。阴阜。瘫软的yinjing。大腿。白净的脚。然后是脚心的痣。伍秀泉相对这世界上尔虞我诈的一切都显得过于好了,以至于他完全不知道是什么让年轻人选了他。他甚至不知道该感谢谁。他不信神。不信上帝。三十六年的人生里有二十年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所以他只能选择记忆。 “怎么板着个脸,”年轻人还是那样笑着,为他擦掉额前的汗珠,“你再亲一下……” 几天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 庆典礼堂里,人们在欢呼,歌唱,像洪水一样鼓掌。红色的新生儿,革命的浪潮,解放的理想,和一个尚未抵达的新世界……人们在为这些庆祝。 而礼堂的角落,并肩坐着两个穿工农红军制服的军人,把他们的手悄然紧握在一起,握了很久。 2. 首长退居二线以后,公务依旧十分繁忙。但在工作之外,私底下的首长并不是个沉闷的人。他话密,散步时爱和邻居们聊天,闲来还会唱几段闽剧。有时家里来客人,他也会打打桥牌;没人陪的时候,他就教着我打,或者摆弄他的收音机。 有一次周五临下班前,我和秘书同志正在整理文件。首长批阅完最后一份,抬头看了看钟,“呀”了一声,赶紧打开了收音机。晚间广播已经进行到文体娱乐板块了,正在播报人艺排演新戏的新闻。 “小彭,”首长把手里的钢笔盖好,对秘书同志说,“这个话剧你帮我也买张票吧。” “您也喜欢看话剧?”我好奇地问。 我是人艺的忠实观众,前两年排的《小井胡同》我看过许多遍。那年代我们当兵的娱乐生活不多,看戏算得上一个比较时髦的项目。 首长听到这话,温和地朝我微笑:“有一段时间喜欢,后来忙,就放下了。” 我刚想追问,秘书同志就立刻给了我一个眼神,示意我噤声。 1 首长倒没介意,他调小了广播,看我们谁也不接话,便自顾自地往下讲:“五八年的时候我刚从南斯拉夫回来,就住在报房胡同。当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他眼神黯了黯,又马上恢复如常,“晚上我经常在胡同里散步。胡同西口就是首都剧场,一看到有新戏,我就买张票进去。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他们正在演《茶馆》,阵仗很大,轰动得不得了……” “那您最喜欢哪部戏呢?” “最喜欢谈不上……”首长思索着,不知不觉陷入了回忆。片刻后,他给了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答案:“不过,我们在苏区的时候,我参演过一个戏,叫《旧世界》。那出戏很简短,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您自己也演?”我有些惊讶。 见我吃惊的表情,首长笑得很爽朗:“是啊!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我在十来岁读小学的时候,就上过戏台了。后来从苏联回国,我在红军学校当指导员,李戈莉同志也带着我们排演了很多革命戏剧。 “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演出的照明就是捡点松枝来烧;化妆没有油彩,就拿红纸沾水代替胭脂;男同志呢就干脆拿炭来画。饭嘛当然是经常吃不饱了,缺粮的时候,李戈莉同志就带着一帮小战士去挖野菜——也算是‘苦中作乐’了吧!” // 瑞金地处赣东南,立冬已近一周了,天气仍然还可以用凉爽来形容。 在宁江村头的空地上,一天之内垒起了个戏台。说是戏台,其实不过是个临时堆高的土坯。仔细一看,搭在竹竿上的幕布还是拿旧被单东拼西凑接上的,五颜六色,很滑稽。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观众们看戏的兴致。午后,土坯台子的下头早就密密麻麻坐满了人:除了红军和十里八乡的老表,竟然还有十来个穿“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战俘——这些“白狗子”正翘着二郎腿躺在干草垛子上,和周围的热闹显得格格不入。 “什么时候开始啊?”一个白军士兵不耐烦地嚷嚷,结果被旁边的红军看守踢了一脚。 1 台下的催幕歌已经唱了好几次,台上的幕布帘子却还拉着:后台搭起的棚子里头,七一剧团团长李戈莉——一位性格相当泼辣的重庆女战士——正拿一根烧过的小木棍当作笔,在一个穿白军制服的青年眉毛上匆忙地描了几笔。 “好了,赶快上去,”她催促面前站着不动的青年:“你还在等什么?” 眉毛被画得歪七扭八的青年正要开口,就见剧团的后勤部长刘博兼同志不知从哪捧了一把煤灰过来,往他的脸上抹去——“行了,秀泉,”刘博兼拍了拍手上的余灰,忍笑看着面前顶着一张花猫脸的青年,“快去吧。” “是!”伍秀泉莫名其妙地朝他敬了个礼,然后端起缴来的空枪,几乎是同手同脚地朝拉开幕布的台前走出去——望着他背影的二人两相对视后,都笑着摇了摇头。 台上已经搭好了简陋的布景,是拿土陶罐和架子垒起来的“白军堡垒”,上头插着一个手画的青天白日旗。前边已经对了些戏了,正演着《旧世界》的第二幕:一帮白军被围困在碉堡里,抱怨官长和地主。待他拎着空枪出来时,正对上乌泱泱的观众,脑子刹时有些发懵——好在他倒也不算第一次上台,深吸一口气,便抱着枪,学伤兵一瘸一拐地走进场,带着点颤音开始念白: “报……报告连长,又病死了一个弟兄……”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抗到堡垒外头土里面埋起来。”白军长官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 “可,可是……” “有什么可是的?”连长不太耐烦。 “好了,快去吧,”另一个伤兵也催促,“放久了,大夏天的人又要臭了。” 1 “可是……”伍秀泉深吸了口气,“人人都是爷娘养的,为什么营长被红军打死了,上头就买了很好的棺材,还叫我们送葬,”他接着词,又觉得仿佛真看见了几个士兵躺在战壕里,语气一时竟然不自觉带上了些不忿和压抑:“我们的弟兄死了,就拿去填堡垒?” “看不出你嘴这么乖——告诉你,营长是个官,他是个兵,你分得清么?” “呵!官……兵……”另一个士兵扭过头去,暗自往地上啐了一口唾沫。 “不准多话,赶紧扛出去!” “报告连长,我实在无力气抗,”年轻人愁眉苦脸,“今天还没送吃的米来……” “再等几天,”听见这话,长官跋扈的声音逐渐小了,“送米的车总会来的,熬一熬,忍一忍吧……” “可还要怎么忍啊,连长!”他把枪往地上一撇,“日本人都打进老家来了,我还在这和我自己的乡亲们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