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哲学的范畴_物质文化艺术史与美学研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物质文化艺术史与美学研究 (第2/3页)

真实。

    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在布希亚看来,符号、影像或象徵越来越趋向於自律游戏和C纵X。至此,价值已破碎、活动纯属偶然X,任何因素失去参照T系而任其自身随意游动,符号变成一种与现实无关「拟像」。

    布希亚认为,拟像是一种无原作的符号自我指涉状态

    ?对布希亚来说,「拟像」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问题,而是一种真实的符号已取代了真实本身的问题。因此,过去艺术目标所追逐「幻像」Illusion亦不再可能,因为已不存在所谓的真实;而过去柏拉图所说「艺术界次於现实界;而现实界次於理念界」的看法,也不再存在着何为先何为後的问题了。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本来就是在虚构真实,模仿真实;然而,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中,这样的逻辑关系被颠倒过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虚拟的世界被实际建构,虚拟的神话被创造,历历在目,而作品的强烈在场X与虚拟合理X,更使人无法质疑其真实X。而且它是否曾经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创造出来,可供膜拜的符号。

    电影「虚拟偶像」所陈述的CG偶像

    正是布希亚所说的符号的第四阶段

    四拟像社会理论

    当代的社会理论,或者所谓後现代理论所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有关拟像资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在高度商品化的消费社会里,广告与公关藉着媒T,而且主要是呈现拟态的媒T,营造出新型态的社会文化面向。这意涵着广告公共关系是经由媒T而进行个人或集T的社会心理学式的潜意识C控。人与人之间因着互动、G0u通而达成的公共X,乃转形成为被C控之组织原则。大众成为被经营之对象,被有效地与他人互动、决策辩论的过程隔开。少数菁英藉着触角广伸的媒T网络掌握着公共事务之决策权,充分地建立她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力之正当X。

    布希亚认为大众媒T,特别是拟像媒T带来的冲击,对人类行动、文化活动的影响更不止於此。拟像大众媒T对其所呈现的拟像内容与现实之间,有特殊的融合效应。这正是布希亚由模仿原则扩大至整个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过度现实hypereal的社会。原本有限的现实生活视野在拟像世界里,却可以任意地被无限扩大。人们可以听见未曾耳闻的声音,甚至时间的区隔也被打破了,而且只需坐在萤幕前,不必移动身T,宇宙自然呈现眼前,历史也呈现在眼前。针对当代社会的「拟像」充斥的现象,布希亚进一步表示:

    当事物、信号和符号、以及各种行动,都从它们的观念、概念、本质、参考系统、起源、以及其目的彻底地解放出来时,所有的事物、信号、符号,以及行动进入一种朝向无限自我繁殖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事物和观念在一种对其自身内容完全不关心的情况下继续运作。而问题正在於:在这种失常的状态下,它们却运作的b以往更好。

    今日的大众媒T是高度工业社会所构筑的特殊社会讯息网路结构,它串联整个社会内个人、团T、乃至於国际间不同的传播网络,承担着人类今日在知识、资讯方面的新延伸与新触角之角sE。对此,哈伯玛斯Habermas解析道:媒T社会加速转变人类文化活动,并由批判文化转型为消费文化,由文字思考活动转型为视觉影像刺激活动。於是,古典知识传承的正当X受到极大的挑战。布希亚由视觉影像媒T呈现的拟像X与现实互融的模糊X为切入点,解析电影萤幕不再是呈现拟像之媒T工具,因为呈现出来的拟像是现实,它势必跨越时间、空间的再生产。

    五媒T观

    因此,布希亚认为大众媒T是一种没有回应的G0u通形式。社会控制及社会权力及奠基在这种系统之上。如何打破这种垄断、单向的G0u通,制造交换与回应,将造成对权力结构最为直接的挑战。

    传统的媒T理论认为媒T与大众是一种外在Xexternal的连结,是发出讯息者与接收讯息者的关系。而布希亚的後现代媒T理论则认为大众与媒T监视是内向Xinternal的关系。大众不仅生活在媒T空间中,而且与媒T处於同一种社会过程中。媒T所散发的符号,在大众空间中形成长久历史的沉淀,切入社会身T的内部,形成无法切割的象徵网络。

    六後现代社会生产「资讯」imformation,而不生产「物品」product

    在当代社会中,「讯息」究竟扮演了何种角sE呢?布希亚指出:「每一个讯息首先是指向向另一个讯息,而不指向真实世界。」由於资讯的泛lAn与不断的自我复制X,同时也使得身处於这些不断复制与不断分化的讯息中的大众,把它们看成是自身生活的外部世界与客观环境,而这些讯息在不知不觉中也内化到大众的JiNg神世界中。由於媒T总是互相指涉,却不指向真实,它本身形成了自己自足的领域,而它们的演变也如同具有其自律X一般。

    布希亚向我们指陈,後现代主义中的西方社会,已不再生产机械与物品,而是生产资讯。特别是在诸多媒T中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他所抱持的态度是:

    「电视的讯息并非是它所传递的影像,而是它所建立的关系和知觉的新模式。而且,它改变了家庭的传统结构,……并非这个或那个演出spectacle而是所有可能的演出,可以相互衔接的虚拟X质,这是电视物、电视媒T。」

    这里说明了大众媒T所提供的资讯,乃为社会大众所消费,同时也在消费大众。因此,对布希亚而言,当代文化是一整个符号象徵以及影像泛lAn的文化。这些符号系经由媒T的总量迅速扩张,并透过非正式管道加以区隔并创造出当代文化。

    七我消费,所以我存在Ishop,thereforeIam

    布希亚除了指出後现代社会是生产「资讯」的时代,他还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的社会而後现代社会是个「消费」的社会。在前者社会中,个人乃为「出现」的模式;在後者社会中,个人却「消失」了,消费不再为了满足需要,而成为一种无限的社会活动。

    布希亚在〈消费社会与消费yUwaNg〉一文中,以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物之消费并非满足个人的yUwaNg与需要。当代物品都不再对应到一种特殊用途与需要,而是对应於物的集合所代表的整T意义,因此当代意义下的需求不是需要某一特殊物品,而是对「差异X」的需求如同LV包包一换季,也需不断地购买一般,因为每件包包不一样。如同罗兰巴特以广义的符号观点去分析「时尚」一般,布希亚也认为消费是一个意义的T系,就像是语言或像原始社会的血缘系统;消费T系是奠基於一种符号与差异X的规约上,而非奠基於需求与个人快感上的。

    他进一步向我们解释今日的消费主义社会thes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