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6.三叔,咱两做个交易 (第2/2页)
他的需求。 “五叔,格局小了,温室暖棚种野菜有什么,种西瓜,种所有大明有的蔬菜。”周乾说着转头去朱橚,扭头却发现不见人影。 朱棡手指了指,周乾看过去才发现朱橚蹲在棚角处看秧苗和菜苗,他乐的用手指摸着,顿时觉得惊讶。 没想到西瓜苗已经开始开叶生藤蔓这些了,随后命人道:“这几棵苗木需要喝水,快给来些水。” 一旁的朱棡一脸尴尬的看着周乾说道:“你五叔哪里像王爷,他就像个什么也没见过的粗农。” 这几日有太阳,棚里光亮很好。 看到朱棡和周乾说话,朱橚弹了弹袍子的灰道:“大侄子,大侄子,你这暖棚果然厉害…………你看我什么时候过来啊,另外我的住处在哪里。” “本王也想要一件屋子,这里有厨娘有衙役,吃喝不愁啊。”朱橚看着暖棚道。 “五叔,那间是我的屋子,你要是愿意,立刻给你安排。”周乾感觉朱橚是赶也赶不走了。 朱橚道:“那明日你便与父皇好好的说说,对了农学社在哪里。民刊月册我什么时候接管。” “到了冬天可以吃吗?” 朱棡看了看周乾:“大侄子,小五现在赶也赶不走了。” “我今晚就住在这里,把我那护卫也带来。”朱橚说道。 “额……五叔,民刊月册有几个编写印刷的文官,到时候跟你交接。”周乾笑道:“这试验田,需要严加看管,还有那十亩水稻,稻田鱼都需要好好的学学打理。 每七天还要给农官们安排个大致规划,北方和南方,西南山地,需要根据土壤,温度来决定种什么合适。” 朱橚道:“不如我待会儿便进宫去和父皇说说,本王对暖棚很有策略和感觉。” 啧啧,真香。 周乾感觉,他现在是拿棍子敢朱橚走,他也不会走了。 朱棡提到暖棚供暖时,周乾这才笑着道:“三叔,山西可是有不少的好宝贝啊。” “什么好宝贝?”朱棡来了兴趣:“我怎么不知道。” “煤炭啊。”周乾道。 从春秋战国开始,煤炭就成了很重要的东西,魏晋称石墨,唐宋称石炭。 明朝开始称煤炭。 周乾说出煤炭,朱棡自然是听的懂的,他道:“这该找朱桂啊,他不是在大同嘛,朝廷在那里开采的。” 唐代煤炭开采以长安和太原两地最盛,宋代炼焦技术已经成熟,北宋还有石炭场。 朱橚此时已经跑到其他大棚去了。 朱桂这个人不好打交道,而且做事有些恶,周乾就挑朱棡下手。 “在我心里,三叔可是和我最亲最英明的,你那封地可是风水宝地,我今后需要煤炭的地方可是太多了,还需要你帮我在山西挑选几名对煤炭矿脉有经验的师傅送到应天来。” 朱棡不解,但也没有多问,点点头道:“大侄子交代的好说,但是你那罐子臭豆腐送三叔,怎么样?” 周乾道:“好说,或许我可以给三叔培养个名厨,到时候让三叔吃吃大明没有的东西。” 朱棡典型的吃货,说今天回府就给山西去封信,让他堂弟给办成,顺便把王府的厨子带来,在应天学学厨,把周乾回的都学一遍。 “三叔,解池盐你知道吧。”周乾从怀里摸出张纸递给他:“三叔,给你这张配方可以将盐变得如玉如雪般晶莹剔透,回去给工匠试试,到时候制出盐来呈给皇爷爷。” 解池盐品质好,不需人力加工,历朝控制山西得都很重视,这里的盐会自然形成,明朝设的司盐城就是在山西运城。 朱棡道:“这功劳你三叔可不敢独吞啊。回去试试,若真成了如雪如玉的盐,受到你皇爷爷夸奖,你功劳大。” 盐铁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命脉。 周乾道:“本王不是白给,三叔要将解城寻盐源的工匠,还有寻煤矿脉的工匠送到应天来,越快越好。” “要真材实料之人,希望三叔不要找那些滥竽充数的工匠,切记。”周乾笑了笑。 朱棡点头,若真是做出来更白更晶莹的盐,绝对是大功,最重要的是有美食尝。 临走时,朱橚直接赖在暖棚,表示自己在待一待。 朱棡则是跟着周乾又吃烧烤又涮火锅的,吃着吃着,他停下筷子:“大侄子啊,明天你可要小心些,会有麻烦寻你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