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美学导论教学进度历史 (第2/2页)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说法,认为美育是教育人,与人为乐、舍己为群,美育与美术是不同的。另外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经济也是讨论议题,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艺术透过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了解,重视作品的传达X及社会功能,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可讨论的范畴。 美及艺术的本质 艺术有没有本质是许多美学家处理的核心问题,当他们认为美是什麽,美如何定义的时候,就已经认为艺术有本质,因为要定义美是什麽,必须要找到充份而且必要的条件,这种充份且必要条件就是美的本质。西方的美学可粗分成三阶段,早期以形上学为主,以先验及唯心的观点,先设定美有本质,再探索美的来源,现象背後的本质,近代从笛卡尔的哲学启发开始,转向到认识论上,对先验的,形而上的提出看法,注重理X,方法及限度,从经验中去找出美的本质,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本质再去说明或论证何为美的本质。现代因为许多认知上的纷争,认为美不一定有本质,纷争不断,但主流却在语言及语意的探讨上。 在以上分期中我们可举例说明: 早期柏拉图,认为美或艺术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理型的影子的影子,中古世纪阿奎那斯认为美是秩序order、对称symmetry与明确Xdefiniteness。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满足感,这类型的说法,都是先设定艺术有本质,且艺术的本质是先验的,是先设定好再去解释、说明、证明这种说法,这些说法少了经验的基础,因此这类型的说法很难举证出充份且必要的条件出来。 近代经验主义的说法,我们可以杜威审美经验论的美学说法为例,杜威认为审美的X质,它是每个普通而完整的经验之清晰及强烈的X质,美的X质是来自生活经验,这种经验不一定都能成为美感经验,它必须具有某种统一X、复杂X及强度,才能成为美感经验,因此这种说法也是认为美有本质的,只是他来自於人跟环境互动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脉络的美学,与康德时的唯心美学说法不同,不过他们都认为美有本质。 现代的说法较分歧,有人借用维根斯坦的家庭相似X说法,证明美没有本质。 我们再深入的想想,早期的美的本质定义,到现代多了许多的说法,这些说法有的是承继与发扬,有的是对前人的说法的质疑或反动,随着时代的推演,人的观念改变,美的本质的说法也跟着改变,美如果真的能够找到本质,就表示现代及以後的人类看法都一致了,这是不可能的,时代会不断的改变,美的本质也会跟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有人真的找到美的本质,也只是当时的本质,与美的本质这种恒常不变,充份且必要的定义条件是不同的,美有没有本质已经就更清楚明白了。 建位论的说法 现代的美或是艺术的定义,有类似开放式定义的方式,因此显得非常烦琐,例如狄奇GeeDickie提出艺术建位论,以描述或分类的方式找出本质,当我们对一物命名为艺术品,则它就是艺术品,他聪明的不对艺术品的价值做定义,而只是描述分类,虽然b较能够避免掉艺术本质的讨论,但如果艺术品不讨论价值问题,而只是分类成艺术品就是艺术品,那麽我们随便说某物是艺术品如果该物无任何艺术的价值,那麽它就是艺术品,这是非常无建设X的。 美学可以很浪漫吗? 按照美学原始的定义,美学是研究“感X”的一种学问,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尽相同,因此美是很难定义的,因为定义一件事物必定要有充份且必要条件,才能成功的定义。美学如此的难定义清楚,但“美”可不可以浪漫的问题却很容易回答,因为这种问法的限制X不高,“美学”当然可以很浪漫,但浪漫不是美的充份且必要条件,因为美包含的不只有浪漫。 由以上的说法,再进一步探讨,我们知道早期“美学”源自於哲学,哲学是Ai智之学,西方现象派学者胡塞尔认为哲学是一门最严格的学问,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另一位分析学派的学者则认为语言的厘清是非常重要的,美学的逻辑概念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讨论美学时,理X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浪不浪漫是一个非常不JiNg准的词,不适用在美学上。 美学的定义虽然是较无法定义清楚,但也不至於随各人的想法,浪漫的行事,美学如同哲学一样,可以严格的深入讨论,得出在某个时空下的一种“合理的猜测”,美学绝对不只是浪漫的。美学原本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讨论人的感X认知,故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多有关系,但与科学较无关系,科学是可以验证的,按着所提的定律谁来演算都会得出结果,但美学是人的感X认知学,每个人的想法认知都不尽相同,但就如同心理学,人类学一样,这种感X认知也可以利用数字上的归纳,统计等方法,推出一种不是必然X,但可以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合理猜测”,因此试图找出人的感X认知中的本质、意义、行为模式表现、审美经验…等等,为美学研究的范畴,感X认知中不只有美不美的问题,崇高、丑、悲剧、文艺心理学、道德都在美学的范畴中,因此美绝对不是只有讨论美的学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