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第一女先生_第二十五章 封心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封心寺 (第1/1页)

    回过神来,这些事竟都已经过去快半月了。

    在客栈休息了七天,她们就开始赶路了。

    她们走了七天的路,就快要到封新城了,过来封新城,再走四五天,就可以到月上城了。

    看着前方,红红的落日又圆又大,就这么挂在远方,像是挂在路的尽头一样。

    后方传来了疾驰的车马声,南纤云忙把马车往边上赶了赶。

    很快,后面的马车就超过了她们,带起了一地尘土。

    在他们后面的池渔等人遭了殃,直接吃了一嘴的土。

    “这人怎么一点都不知道礼貌,看到前面有车难道不会减速吗?别让我再看到你!”池渔边吐嘴里的土边吐槽。

    “小姐,小圆,喝口水吧,润一润。”南纤云递过两个水袋。

    两人接过,喝了好几口,还是觉得嘴里有股子土腥味。

    夕阳西下,夜幕将至。

    距离封新城还有好几里路,南纤云只好将马车停在了一个寺庙前。

    下了马车,抬头看,寺门上方写着“封心寺”三个字。

    寺中的小和尚听说几人是赶路到此,想要借宿时,将几人带进了寺院中,便去找方丈了。

    寺院主殿前的石鼎中,清香冒着烟,看着里面的香灰,想来信众不少。

    走进主殿中,一尊慈眉善目的金像矗立正中。

    池渔双手合十,跪在蒲团上,磕了三个头,小圆自然是照模照样做了一遍。

    “小姐信神佛?”安顿好了车马的南纤云站在殿外,负手问道。

    池渔起身,反问:“你不信?”

    “神佛之说,虚无缥缈,若是真有,怎会让好人枉死,恶人逍遥?”

    “神佛之说,虽说缥缈,可以不信,但却要敬畏。”池渔道。

    南纤云听罢不语,池渔也并未有说服她的意思。

    禅房外,小和尚轻轻扣响方丈的房门,温声道:“师父,寺外来了几位女施主借宿,徒儿已将人带到了寺中,还请师父前去定夺。”

    “知道了,你先过去吧,莫要怠慢。”房内传出一个和蔼的声音。

    “是!”小和尚转身离去。

    “方丈有事,便先去吧。”一个清冷低沉的男声响起。

    “老衲告退。”

    没有等多久,一位穿着袈裟,拿着念珠的如佛像般和蔼可亲的老和尚便从大殿后方出来了。

    “这位是封心方丈。”小和尚介绍。

    “三位女施主久等了。”方丈行礼。

    “见过方丈师父。”池渔双手合十躬身回礼。

    “三位女施主请跟我来。”

    跟着方丈,几人穿过了大殿,来到了后院禅房。

    给几人安排了三间禅房,又吩咐弟子送来斋菜,方丈便离开了。

    第二天,天微微亮池渔就听到了诵经声和木鱼声。

    按理说,禅院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声音才对。

    反正又睡不着,池渔索性起身穿了衣服,简单梳洗了一下,便打开了房门,走了出去。

    一开门,就看到一个小和尚正盘坐在院中的梧桐树下,紧闭双眼,念着经文。

    池渔轻轻走过去,在一旁坐下了。

    听得出,小和尚的语气很急,甚至有些心神不宁。

    念了一会儿,小和尚烦躁挠头:“不行,不行,我脑子里还是包子馒头。”

    池渔听罢忍不住噗嗤一笑,小和尚听到身旁声音吓得跳了起来。

    四目相对,小和尚眼中是惊恐。

    “对不起啊,小师父,我不是有意的。”池渔见状,忙摆手。

    “你笑话我是对的,师兄们也经常笑我。”小和尚看清了池渔,没有继续害怕,反而沮丧地又坐回了原地。

    池渔看着这孩子也不过十岁左右的模样,憨厚可爱的,不应该被嘲笑啊,难不成是寺院校园暴力。

    那可是会严重影响孩子成长的,想到此,池渔忙问:“他们为什么要笑话你?”

    “师父说让我们静心,可是我根本静不下来,我一闭上眼睛就全都是好吃的包子和馒头,师父说我没有慧根,不如诸位师兄。”

    “怎么会呢,你只是现在年纪太小,还不能理解而已。”

    “女施主不必安慰我了,我就是太笨了。”

    “这样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小和尚没有说话,池渔只当他是默认了自顾自讲了起来:

    “以前啊,有一位高僧叫慧能,据说一次慧能在卖柴时听人诵念《金刚经》而有所感悟。向人打听后,得知当时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讲经授法,于是决定前往黄梅参礼五祖。

    当时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弟子有千余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也是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而此时慧能已年过三十,开始时,他只是在弘忍门下做一个行者,分在碓坊舂米劈柴,做一些体力杂活,这样过了八个月。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

    小和尚见池渔不再说,忙问:“女施主,那后来怎么样了?是谁继承了五祖的衣钵?”

    池渔轻笑,答道:“神秀和慧能都很厉害。神秀成为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其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那慧能就是南派了。”小和尚答。

    “对啊,小师父真聪明。慧能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后人称为‘顿悟派’。”

    “那他们究竟谁更厉害?”

    “参禅是为了获得觉悟。觉悟,不必拘泥于形式。佛无定相,就不要见样学样,禅非坐卧,也不用死守戒律。”

    “我懂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